一切都要從2008年的盛夏開始說起。美國房貸兩大巨頭股價的暴跌,讓次貸危機禍從天降,把頂級投行雷曼兄弟砸得粉碎,美林也只能屈身于美銀的屋檐下避難。
大火很快就燒到了百年來屹立不倒的汽車三巨頭門前,冥冥之中有輪回,10多年前剪了日本羊毛的美國后院起了火,一夜之間崩塌的美國經濟體系,再也拖不住三巨頭的底了。通用向政府申請了破產保護,克萊斯勒為了生存不得不寄菲亞特籬下。

福特就像GreenDay歌里的“American Faggot”一樣,預知了災難的爆發,將本品牌和林肯外的子品牌擺在了貨架上,因而遇到了燃眉之急也不必丟盔卸甲,以可計算范圍內最小的損失渡了劫。One Ford的最終形成,對于國人來說不過是蜻蜓點水,而吉利收購沃爾沃這樁生意可謂是石破天驚。
雖然收購沃爾沃的是吉利控股,與吉利汽車并無直接關系。但國人都在討論,沃爾沃究竟能給吉利汽車帶來什么。
于是吉利汽車在2010年的企業年報上,開門見山地向國人道出了未來的展望:“一個集團、多個品牌、共用平臺”。

言簡意賅的12個字,讓消費者為祖國的強大歡欣鼓舞,期待注入北歐豪華品牌血液的吉利汽車,能給旗下車型帶來實質性的進步,也讓其他自主品牌不寒而栗。
然而萬眾期待的吉利汽車,在接下來的十年時間,始終堅持著“雖千變與萬化,委一順以貫之”的理念。除了銷量上有所變化,其他方面乏善可陳。
吉利汽車當下主推的車型,幾乎都為仿照豐田多年前平臺打造而來的產物,JL開頭系列的發動機,同樣是從豐田1zz-fe系列以及三菱4B系列的基礎上仿制而成,變速箱東施效顰的技術帶來了質量上的穩定性,也帶來了眾多車主反映的松散地盤和過高油耗的問題。除了在內外飾的設計上有所改進外,吉利汽車汽車在核心技術方面,幾乎沒有任何突破性的變化。


連乘聯會也多次用數據,一針見血地指出吉利汽車在研發層面的不思進取。雖然李書福多次公開回應的“研發投入超過千億”的解釋如此蒼白,但吉利連續三年稱霸的市場狀態,仍然讓所有質疑的人啞口無言。

萬里江山萬里塵,吉利汽車今時今日歌舞升平的局面,掩蓋了太多背后的痼疾。對于國內消費者而言,吉利汽車的成功似乎順理成章,但對于其他自主品牌而言,吉利汽車登頂的過程,無異于殺人誅心。

當其他自主品牌都在正向研發的道路上亦步亦趨,吉利汽車在多年的摸索中,探究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,而后暢通無阻。大部分不明真相的國人會將其歸功于沃爾沃的背書,殊不知這只是吉利汽車高歌猛進的背景下的添彩罷了。
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
事實上,吉利控股收購沃爾沃的最初階段,吉利汽車的發展是被動延緩的。吉利汽車深知名目上的混淆視聽,始終改變不了沃爾沃技術獨立的現狀,就像強大的軍事系統之于沃爾沃的故鄉瑞典一樣,只是一張手中打不出去的牌罷了。

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,且沃爾沃的重新起步,需要足夠多的時間和投入,前三年銷量穩健增長的吉利汽車,不得不將預算從2009年的15億降為了2010年的10億,直到2011年利潤增長后才有起色。減去生產成本和運營成本,吉利汽車本就囊中羞澀的研發投入,在沃爾沃的擠壓下越發捉襟見肘。SUV車型產品力的停滯不前,正是其最好的體現。

不符合國人預期的車型變化,使得吉利的“沃爾沃光環”逐漸暗淡,最終導致了危機在2014年的徹底爆發。這對吉利控股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,失去了吉利汽車的利潤,沃爾沃的復活從何談起?當初志得意滿的吉利,如今卻變得手忙腳亂、自顧不暇,唱衰其“不自量力”的聲音此起彼伏,不絕于耳。

為了增強股東和股民們的信心,吉利汽車將次年的開支增加到了26億,以“由于本集團之現有生產廠房并不具備生產高端轎車及SUV車型之技術”為理由,收購了浙江吉潤春曉汽車部件有限公司。

在旁人眼中,次年銷量能恢復到51萬臺,是吉利汽車在加大研發投入后的如愿以償,但支撐其觸底反彈的,不是SUV車型更新計劃的落實,而是仿造豐田卡羅拉底盤的新帝豪以及EC7的市場狀態的恢復,其旗下的SUV車型不升反降,在當年的空前火爆的市場上依然保持著顧影自憐的狀態,銷量占比僅為11%。

更令人不解的是,吉利汽車當年的實際支出,激增到了39億元。
車型的改款敷衍了事,車型的換代遙遙無期,新SUV車型不見蹤影,即使吉利汽車欲蓋彌彰地一筆帶過,但除了與知豆的再次聯姻(5億),多出的預算為何沒有轉變為車型的更新換代,成為了當年的不解之謎。

盡管年報上沒有直接表明,吉利汽車在當年有沃爾沃項目上直接投入費用,但多個事實表明,超支的預算,劃分到了海外的CEVT研究所對模塊化架構的研發以及“對營銷系統進行重大重組”的項目。

年報中“本集團與沃爾沃公司之間的合作取得重大進展”和“本集團尚未就應用該全平臺與CEVT或其母公司達成任何具體合作安排”,這兩個說辭顯然是前后矛盾的。既然收購時確立了“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的所有權都歸沃爾沃獨立所有”的原則,又為何重新在本品牌的年報上強調呢?

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解釋,是否暗示了當年為了加快沃爾沃S90的推出,SPA平臺已經從吉利控股與沃爾沃雙方的項目,變為了吉利控股、吉利汽車以及沃爾沃的三方合作呢?

此外,體育營銷、明星營銷、娛樂營銷、微信微博營銷多線作戰,也是吉利汽車預算超支的原因。其中,因游泳世錦賽的高光而紅得發紫的孫楊和寧澤濤了,成為了吉利關注度劇增的來源。

營銷計劃的高額投入得到了回報,吉利在車型產品力維持原樣甚至出現倒退的情況下,迎來了市場的回暖,進而掩蓋了吉利汽車將增加的投入劃分到了呼之欲出的SPA平臺項目、而不是本品牌研發費用的事實,這也意味著醞釀已久的CMA架構的研發,將會得到吉利汽車的大力幫扶。

果不其然,吉利汽車在2016年的開支計劃中,把新汽車平臺和新車型的研發,擺在了38億元預算的第一位。而所謂的新汽車平臺,能真正落實到吉利汽車的車型嗎?
答案對沃爾沃和領克來說,是肯定的;對吉利汽車的未來而言,是否定的。
青山繚繞疑無路,忽見千帆隱映來
自信的吉利汽車,一如既往繞過了車型的研發,通過全新的方式在2016年迎來了小高潮。銷量同比增長50%、凈利潤超過50億的成績精彩奪目,除了將近一半的銷量仍然來自于新帝豪和遠景,博越成為了新的“利潤奶?!?。

博越的成功,不僅意味著吉利汽車在SUV市場的崛起,也預示著吉利汽車隨著營銷道路上不斷攀升,市場表現走向巔峰的未來。
這臺在老RAV4的基礎上改造而來的產物,盡管動力不足、油耗偏高,底盤構造雜亂無章,但迎著SUV市場的春風,依靠“最美SUV”的宣傳,進入了供不應求的市場狀態,成為了需要排隊購車的現象級車型。

兩次嘗到市場營銷甜頭的吉利,在2017年將重心轉移到了市場營銷上,花重金舉辦了聲勢浩大的“100度溫差挑戰活動”,邀請了全國媒體640人次,區域媒體360人次,跟車媒體106人次,活動時長達3個月,從漠河出發,到三沙為止,縱貫大江南北。
全民關注的營銷活動,使得無改款無換代的博越熱度直線上升,并出人意料地在上市第二年的銷量飆升至28.69萬臺,超過了老大哥新帝豪,直逼神車哈弗H6。

駕輕就熟的吉利自然雨露均沾,得益于營銷上的加大投入,其他車型同樣迎來了全面爆發,這也使得吉利以124.7萬臺的驚人銷量,成為了自主品牌市場上的興旺。要知道3年前吉利的銷量,僅僅是42.5萬臺。

吉利汽車利潤的不斷增加,助推了沃爾沃品牌以及領克品牌的漸入佳境,使得拯救沃爾沃的豐功偉績、領克在國際賽車場上的成功,發展成了吉利汽車當下營銷策略中重要的一環。
凡人之患,蔽于一曲,而闇于大理
成王敗寇,李書??谥械摹凹嚦晒?吉利控股投入千億研發費用”的公式,跳過了“吉利汽車研發費用=吉利控股投入千億研發費用—(沃爾沃汽車+領克汽車)的研發費用”的驗證過程,最終還是成立了。

無論吉利汽車的偷換概念如何生硬,不得不承認的是,吉利汽車把握住了國內消費者對品牌和外在的需求,在前有沃爾沃SPA平臺研發的巨額投入,后有領克50%的研發費用分擔的情況下,利用本就有限的研發費用,將營銷投入擴大化,不僅將手牌打出了最好的效果,還把原先打不出的牌,配合手牌打了出去(領克)。

即使研發費用在自主品牌中墊底,車型產品力原地踏步又如何,被歷史記住只會是勝者,默默無聞的過路人只會被淡忘。至于沃爾沃和領克的技術何時下放到吉利汽車,亦或是吉利汽車的核心技術何時才能厚積薄發、迎頭趕上,又有多少國人會去關注呢?

況且沃爾沃和領克尚處于初出茅廬的階段,與其絞盡腦汁平衡三個品牌間的投入分配,倒不如改進營銷策略的效果更好。

前車之鑒數不勝數,注重營銷的車企都會有一段快速上升期,埋頭自研的品牌,終究會隨著國內消費者購車觀念的成熟而撥云見日。只有當大潮退去,才會知道誰在裸泳。